脊柱側彎

什麼是脊柱側彎?
脊柱側彎是指當脊柱結構生長異常,令脊椎出現彎曲或扭曲形狀的病症。當側彎出現時,因脊骨偏側到一邊,脊骨爲了彌補彎曲的部分而把肋骨推向脊椎,令脊骨會呈現”C”型或“S”型。除了影響外觀外,還會有機會影響心肺功能。
脊柱側彎類型
可細分爲先天性及後天性兩大類
先天性
先天性的患者佔80%;而大部分都是遺傳的。若父母自身有脊柱側彎,子女也會有較高的機會遺傳到的。先天性的患者在出生時沒有異樣,一般在發育期約10-15歲開始病發。及早發現問題能儘早控制問題惡化,如及早發現能避免在短時間内迅速令側彎的角度惡化。據研究顯示,每100名的青少年便有2-3名患有不同程度的脊柱側彎。而女性患有嚴重側彎的個案比例比男性高出8-9倍。
後天性
後天性的患者主要的成因並非在於脊柱的結構上出現問題。常見的成因包括姿勢不良,盤骨不平衡,神經肌肉病變,脊椎兩側的肌肉受力不均,雙腳長短不一(長短腳)等因素。當脊椎兩側的肌肉受力不均時,一側的肌肉過度伸展,而另一側的肌肉則過度擠壓, 造成脊椎側彎的情況。
有什麼症狀?
患者有機會出現頭痛,頭暈, 胸悶, 手腳麻痹,酸痛,失眠等症狀。而頸椎,胸椎及腰椎也會因側彎的角度和扭曲度壓迫到神經。較嚴重的患者有機會出現頭部傾斜,肩膀不平衡,肋骨突出等症狀。如側彎的角度過大,更有機會出現呼吸困難,胸廓變形及壓迫心臟及肺部等器官。


誤解
我們常常聽到別人說脊柱側彎的問題。而醫學上對於此病也有分爲不同的等級。一般而言,側彎的度數大於10度才能夠定義爲脊柱側彎。如度數界乎於10-25度只屬於輕微症狀;建議病人先尋找專業醫生建議及先作詳細全脊評估。
當度數在20度以上才算正式進入脊柱側彎,而當度數接近30度時,醫生會建議採用一些比較進取的治療方案。因此度數界乎20-40度則為中等程度;而中等程度的患者需要定期的檢查及復診以確保脊椎的穩定性避免情況惡化。最後,若度數達至40-60度或以上便屬於嚴重的個案, 患者有機會需要接受一些入侵性的治療,例如手術或其他的治療方式。因此定期的脊骨檢查是必須的,因爲當問題及早發現時便可以大大地提升矯正效果,結構上的治療和康復也相對需時較短。
自我檢查
根據研究顯示,近80%的患者均屬於先天性個案。成人可觀察自己頭部有否傾側,兩肩及盤骨是否對稱,以及走路時鞋底的磨蝕程度從而判斷側彎的問題。而小童及青少年的發病比率是最高。不少家長難免會擔心子女會有脊柱側彎的問題出現, 在家中,家長可以透過【亞當前彎】測試為子女作為基本的篩查,這項測試均被常用於小學及中學以評估學童及青少年有否側彎的情況,而篩查的準確性能夠達至80%或以上。
首先測試者需保持雙腳直立,然後身體及頭部慢慢向下成彎腰90度角放鬆,雙手下垂並與兩肩一樣寬。這時可以從後觀察測試者背部外觀的對稱情況,包括肩膀,上背部,腰部情況有否出現不對稱;如發現背部一側明顯突出或傾斜,建議尋求醫生的專業咨詢及進行全脊X光診斷評估或進一步的治療。


治療方式
治療主要有四種,包括脊骨結構矯正治療,復康運動,佩戴脊骨矯正支架以及手術治療。
如經過醫生的評估及X光診斷後,症狀屬輕微至中等程度的側彎, 患者需要定期復診讓醫生觀察病況以及配合醫生為病人規劃的脊骨矯正治療,目的是爲了穩定脊骨結構避免情況惡化而並不是令脊骨變成書本上的“完美結構”。當醫生為病人評估脊骨結構的進度時,如屬穩定情況,醫生會為病人提供復康運動循序漸進地融入病人的治療過程中,强化周邊軟組織及鞏固結構,令病人擁有長遠的康復。
而視乎情況,一些脊柱側彎的病人可能需要佩戴一些脊骨矯形支架避免問題加劇。而情況嚴重的患者有機會需要接受脊骨手術治療,例如脊柱固定術或在脊柱放骨釘矯正脊骨。

黎醫生的建議
任何人士都有機會患上脊柱側彎的問題,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建議每星期進行三次或以上多於30分鐘的運動以放鬆受壓的肌肉.。另外,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確的姿勢也是非常重要的,正確的姿勢包括站姿,睡姿,一般坐姿及正確的辦公室坐姿。
如懷疑自己有患有脊柱側彎問題,建議先向醫生咨詢及進行X光診斷檢脊骨結構問題。
診症時間 (敬請預約)
星期一至二: 10-1PM, 3-7PM
星期三及六: 10-2PM
星期四至五: 10-1PM, 3-7PM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